安徽:8年构建8万余公里农村路网

时间:2013-12-29

隆冬时节,丝丝微风带着寒意,却丝毫没有减弱安徽省霍山县段山堰村农民创收的热情。村路旁名为“雲祥农家大院”的农家乐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。

“段山堰村公路是前年11月份竣工通车的,次年就引来百匠农坊落户,农民收入也较过去增长了两倍以上,离实现小康梦越来越近了。”但家庙镇镇长余龙松说。霍山地处皖西大别山区,一条条新落成的沥青(水泥)路,沟通市镇城乡,给农业带来结构的优化、工业的洗礼,给农村带来城市的辐射、文明的浸润,给农民带来生活的便利、增收的喜悦和实现小康梦的希望。

这只是安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记者了解到,从2006年到今年10月,安徽共争取中央投入农村公路补助资金111亿元,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通过贷款、筹资投入资金43.5亿元,省财政投入约8亿元,带动地方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37亿元。农村公路建设正成为强农、惠农、富农的有力支撑,开辟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新局面。

8年构建8万余公里农村路网

“‘十一五’以来,安徽省农村公路事业发展成就显著。农村公路呈现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、建设速度继续加快、建养质量稳步上升、社会服务显著增强的特点。”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介绍。

8年来,安徽新改建农村公路8.22万公里,尤其是近6万公里“村村通”工程的实施,新增近2万个建制村通沥青(水泥)路,建制村通沥青(水泥)路的比例从2005年的52.2%提高到99.9%。

截至2012年年底,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.14万公里,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91.7%,其中,县道2.53万公里、乡道3.78万公里、村道8.83万公里。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、以乡道为支线、以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,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对接互通,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。

安徽省本着“规划先行,分步实施”的原则,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、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规划、扶贫开发建设规划等,科学编制区域农村公路发展规划。在全国率先利用GPS(全球定位系统)、GIS(地理信息系统)等科技手段,建立健全全省农村公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,增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。在规划引领下,合理安排建设实施序列,优先安排干线路、班线路、学生路、经济路等重点项目,统筹考虑路网协调,科学确定项目实施标准。

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

为有效保障农村公路发展需要,自2003年大规模开展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以来,安徽逐渐探索形成了由财政投入、贷款融资、社会捐助、群众筹集、市场运作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。成立安徽省农村公路投资中心,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农村公路。

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以来,安徽省财政逐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补助力度,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、以工代赈资金、扶贫资金等用于农村公路建设,省水利厅加大防汛撤退路、堤顶道路建设力度,省农业委重点支持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村公路建设,省林业厅开展国有林场乡村节点公路建设,省审计厅组织专项审计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等。各地市也通过采取明确财政列支比例、给予定额补助等方式实施配套,缓解了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的迫切需求。

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,农村客运发展迅速,城乡客运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。目前,全省共有农村客运车辆1.9万辆,农村客运站1112个,客运候车点1.89万个,农村客运线路4284条,日均发车约5.87万班次,全省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为100%和98.1%,让广大农民出行更便利、更舒适。